最新GDP揭晓!这些省份,被打回原形…
- 来源:中财网
- 时间:2023-08-04 00:07:29
上半年各地经济数据陆续揭晓,有人欢喜有人忧。
具体到各省来看,有17个省份经济增速高于或持平全国水平。其中,上海、海南、西藏三省份增速超过8%,上海增速最高,达到9.7%。
在低于全国增速的14个省份中,江西、广西和湖南分别增长了2.4%、2.8%和3.6%,排名靠后。
(资料图)
总体来看,沿海地区尤其长三角,上半年快速反弹;而前几年增长较快的一些内陆省份,增速明显放缓,出现了掉队的趋势。
01
随着防疫调整,全力拼经济,成为今年各地的关键词。
尽管一些地方下半程发力是常态,半年数据不一定全面,但总的来说,上半年的增长情况,是地方经济韧性、活力的一个缩影。
就实际增速来看,上半年的分化依旧比较明显。
增速头名被去年上半年疫情影响较重的上海拿下。此外,海南达到8.6%,西藏8.4%,另外吉林、内蒙古都超过7.0%。跑输大盘的省份中,河南、福建、湖南、陕西、江西和广西都低于4.0%,其中江西只有2.4%,广西只有2.8%。
大致可以发现三个规律。
首先,上半年领跑的省份,除了上海外,经济体量都不大。其中GDP最高的内蒙古,也在二十名开外。
对这些省份来说,“船小好掉头”,经济刺激政策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以内蒙古为例,上半年7.3%的增速背后,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高达34.5%,投资拉动的特征明显。
其次,中部地区增速总体放缓。除了安徽(6.1%)、和湖北(5.6%)以外,山西(4.7%)、河南(3.8%)、湖南(3.6%)、江西(2.4%)均低于全国5.5%的增速。
要重点说下江西。作为内陆省份中唯一一个和长三角、大湾区同时毗邻的省份,被虹吸的江西,存在感一向不足。而就在去年,江西同比增长4.7%,和福建并列全国第一,一下子成为瞩目的焦点。
但这样的势头,今年并没能延续,一度同比增长1.2%,上半年同比增长2.4%。从领跑全国到全国垫底,江西的失速,显然不能用去年基数高来解释。
第三,长三角地区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。具体来看,浙江同比增长6.8%,江苏同比增长6.6%。相比之下,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上半年跑输大盘,只有5.0%,对比去年同期,广东和江苏的差距进一步缩小。
02
经济回归常态化的第一个半年报,为什么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增长快,而一些内陆后发省份,反而失去了增速的优势?
疫情影响下的基数问题,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。比如上海去年封控时间久,去年上半年GDP同比下降5.7%,在回归正常之后,地方经济重新开足马力,这个缺口很容易补上来。
今年上半年增长较快的地区,像海南、吉林等,去年同期普遍增长慢,其中吉林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6.0%,全国垫底。至于沿海地区,如长三角的江浙二省,今年增速高,但去年同期也都偏慢,江苏只有1.6%。
去年慢的今年快,去年快的今年慢。但基数高低的背后,其实也涉及到产业结构的问题。
一些中西部内陆省份,去年的增长势头没能延续,今年跑输大盘,显然不能全部简单归因于基数的高低。
正常来说,随着经济回归正规,今年上半年的发展环境有所改善,但像几个中部省份,它们的工业却普遍增长乏力。
以河南为例,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.3%。而官方数据提到,汽车、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有力拉动工业增长。这从侧面说明,在汽车、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外,其他产业门类普遍增长乏力,产业单一的短板逐渐显现。
这种局面不难理解。在全力拼经济的时刻,区域竞争白热化,地方经济的短板,越是容易暴露出来。
一些中西部省份,普遍面临着产业层次低、结构单一的问题。如对房地产行业依赖过重,或者对资源型产业依赖过重,随着行业需求转弱,地方经济可能会受到比较严重的拖累。
还是以江西为例。江西去年一路高歌猛进,作为锂电新能源产业的重地,锂价走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,而今年以来,锂价掉头向下,这也给经济造成了一定拖累。
同样是中部省份,山西也面临着资源产业依赖的问题。上半年山西为什么掉队?当地的统计数据提供了一个答案——从煤与非煤看,煤炭工业增长只有2.5%,非煤工业增长6.5%。
即便是增速较快的内蒙古,在光鲜亮丽的数字下,照样存在类似的隐忧。
上半年,内蒙古实际增速7.3%,而名义增速只有4.8%,实际增速和名义增速的倒挂,正是能源价格走低的结果,它还是反映出地方对能源产业的深度依赖。
03
全力拼经济的当下,越来越多的地方,正在现出原形。
长三角为代表的沿海地区,跑赢中部内陆省份,还跑赢了一些前些年高增长的地区,如云贵等省,说明早就告别高增长的沿海地区,仍然是韧性十足的。
这种快速修复的能力,不仅是因为产业结构更合理。比如去年防疫调整之后,江浙等省份在全国率先出击,组团包机出海“抢订单”,说明它们更主动、更开放,更有紧迫感。
过去一段时间,产业转移和基建浪潮下,内陆省份迎来快速发展,工业化提速。在GDP增速上,它们普遍比沿海跑得更快。
而在强省会战略下,一些省份举全省之力打造中心城市,它们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沿海的传统强市。像今年一季度,成都就反超苏州。此外,直辖市重庆,上半年再次反超广州,坐上了GDP第四城的宝座。
但我们必须看到,产业、基建、人口等层面的种种红利,正在边际递减。今年上半年,大量内陆省份跑输沿海,这不是偶然。产业结构、营商环境、开放意识等等,沿海地区都遥遥领先。
即便一些内陆省份,现在也有了拿得出手的中心城市,去参与全国的资源卡位竞争,去和沿海城市较量。但强省会、单中心的发展格局,也意味着,一旦头部城市失速,全省的经济都会受到拖累。
相较而言,沿海地区的区域发展格局更均衡,可起到风险均摊的作用。一个城市减速,还有其他城市顶上来,省份的经济增长不至于动不动就大起大落。
在全新的内外部环境下,内陆省份的高增长,可能将成为过去时。一些举债发展、大兴基建的地方,甚至还会陷入化债难题中。如云南昆明的城投债问题。
再如,上半年增速只有2.8%的广西,此前出现了慧泊停车的天价停车费问题。经济降速、财政收入放缓,面对收支缺口和债务压力,地方才会有各种创收的冲动。
一些中西部省份被打回原形,其实也不是坏事。在习惯了工业化带来的高增长之后,它们必须适应一个新的发展周期了。
关键词: